cdma20001X反向鏈路用WALSH碼區(qū)分信道類型如何理解?我是在華為的CDMA2000培訓PPT上看到這句話。
不是說反向用PN長碼區(qū)分物理信道嗎?
• CDMA2000網絡中如何有效控制用戶的發(fā)射功率實現具體流程 2020-06-20
• CDMA中的2000是什么意思 2020-05-15
• 華為CDMA主控板登錄不了 2019-11-17
• 聯通wCDMA專項日常優(yōu)化中興中興資料 2019-10-18
• WCDMA導頻功率是什么 2019-08-13
• WCDMA室內分布系統(tǒng)拿什么軟件畫圖 2019-06-12
• 有沒有關于WCDMA所以資料 2019-05-16
CDMA使用三種碼。WALSH,PN長碼和PN短碼。
walsh在前向用來擴頻,反向用于調制(IS-95)或者區(qū)分信道類型(2000)
PN長碼前向加擾,反向區(qū)分用戶,實際上也是加擾
PN短碼前向區(qū)分扇區(qū),反向用于調制。
(1)PN短碼:在前反向信道中用于信道正交調制,前向鏈路為QPSK調制,反向鏈路為O-QPSK調制;在前向信道(下行,基站到移動臺),不同的基站使用不同的短碼用于標識不同的基站,短碼的長度是2的15次方。
(2)PN長碼:由一個42位的移位寄存器產生的偽隨機碼和一個42為的長碼掩碼通過模2加輸出得到,每種信道的長碼掩碼是不同的,長碼掩碼是通過42位移位寄存器產生的。
在CDMA系統(tǒng)中,長碼在前向鏈路用于擾碼,建立用戶與前向業(yè)務信道和尋呼信道的連接;反向鏈路用于擴頻,用在反向信道上用戶的識別和區(qū)分。
注:PN長碼序列只有一個,PN長碼應用序列偏移的方式對同一載扇下的反向信道進行區(qū)分。每個寄存器產生的比特均經過掩碼,不同的掩碼產生不同的偏移。MS用ESN/UIM提供唯一的長碼序列序列偏移,ESN/UIM只有32比特,而移位寄存器有42比特,因此我們給ESM/UIM加上10比特的前綴(1100011000)。PN長碼序列是根據42位長碼寄存器的內容、32位的ESN/UIM及掩碼生成的,然后結果再經過一個異或門,輸出的序列為最終PN長碼序列。
(3)Walsh碼:利用正交性,用于CDMA系統(tǒng)的前向擴頻。
在CDMA2000 1X中,Walsh碼用于進行前向擴頻,區(qū)分扇區(qū)內前向碼分信道;反向做正交調制。
基站在相同頻率從下同時發(fā)送幾條信道,一個扇區(qū)下所有手機都收到包含所有信道的復合信令,并且必須識別需要解調的信道。用Walsh碼區(qū)分這些前向信道。每個扇區(qū)有64個不同的Walsh碼,每個Walsh碼是64Chips,每一個Walsh碼經過擴頻后分配給一條信道,擴頻速率是1.2288Mcps。在手機終端,接收到的信號應與所需信道的Walsh碼相關。
碼序列 | 長度 | 應用位置 | 應用目的 | 主要特性 |
PN長碼 | 242-1 | 反向接入信道 | 標識移動臺用戶 | 具有尖銳的二值自相關特性 |
前向尋呼信道 | 用于數據擾碼 | |||
PN短碼 | 215-1 | 所有前向信道 | 正交擴頻,利于調制 | 平衡性 |
所有反向信道 | 正交擴頻,利于調制,并且用于標識基站 | |||
Walsh碼 | 64 | 所有前向信道 | 正交擴頻, | 正交性 |
4/8/16/32 | 前向補充信道SCH | |||
128 | 前向快速尋呼信道FQPCH | |||
16 | 反向基本信道RFCH | 正交擴頻, | ||
32 | 反向導頻信道RPilot | |||
2或4 | 反向補充信道RSCH |


需求人數:12 人 地點: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浙江省
• 廣東南方通信建設有限公司 聘:SDH/OTN傳輸工程師
需求人數:2 人 地點:呼和浩特市
• 北京宜通華瑞科技有限公司 聘:數通區(qū)維工程師
需求人數:10 人 地點:上饒市
• 重慶信科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聘:上饒電信中興原廠高級
需求人數:2 人 地點:上饒市
• 陜西卓普通訊科技有限公司 聘:電信后臺優(yōu)化工程師
需求人數:10 人 地點:西藏
• 元道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聘:新疆-督導工程師
需求人數:6 人 地點:阿克蘇市,庫爾勒市
• 南京華蘇科技有限公司 聘:山東中興后臺開站督導
需求人數:2 人 地點:山東省
• 陜西瑞達灃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聘:華為5G工程單驗工程師
需求人數:10 人 地點:吐魯番市,哈密市
• 杭州東信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聘:急聘!華為項目(江蘇南京移動)
需求人數:30 人 地點:江蘇省
• 西安長河通訊有限責任公司 聘:網絡資源管理工程師
需求人數:3 人 地點:香港
聯系我們 - 問通信專家 | Powered by MSCBSC 移動通信網 © 2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