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快科技
“HiFi手機”——聽到這個名詞,有的朋友馬上就能想到好幾個市面上正熱賣的手機名稱,具體來說,所謂HiFi手機,就是在手機內部的音頻解碼或者放大部分使用了一些較為高級的芯片或電路設計,以求達到比常規(guī)設計更好的聽感。

至今為止,國內品牌已經(jīng)在HiFi手機領域闖出了一片天地,以至于“是否HiFi”、“是否有獨立音頻設計”已經(jīng)成為了一部分用戶選擇手機時看重的技術標準。隨著市場對于手機HiFi的追捧,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國產手機開始把HiFi作為重要賣點宣傳……甚至于對獨立DAC的型號、規(guī)格的追捧大有當年手機主控“核戰(zhàn)”的氣勢……
不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國際品牌的旗艦手機似乎并沒有把“HiFi硬件”看得那么重:三星的S7、SONY的XZ、HTC的HTC10,當然也包括水果家的7和7P都沒有宣傳自己是否有HiFi相關電路——難道說是老外們不太喜歡聽歌?還是說這些國際品牌不重視音質,或者在技術上反而不如國內廠商?
到底什么是“手機HiFi”
要弄清楚國內外廠商對于“HiFi設計”的迥異態(tài)度,首先就要明白,到底什么是“HiFi”,以及它在手機上是如何實現(xiàn)的。
HiFi,全稱High fidelity——高保真,最早是1940年提出的一個關于“純度”的主觀概念,1966年西德DIN(德國標準化學會)制定DIN 45500標準為高保真的定量化標準。事實上,高保真的概念最初并非適用于音樂,人們將其與音頻技術聯(lián)系起來,是在CD、DAP(數(shù)字音頻磁帶)出現(xiàn)之后。如今,通俗認為,對于移動設備或者隨身聽來說,只要其理論音質(頻響范圍、信噪比)可以達到CD的水準,就可以稱之為HiFi。

按照這個標準,其實現(xiàn)在所有的中高端手機,只要不在電路或者音效上刻意作死,都能實現(xiàn)CD級別音質,都可以算HiFi——那么,那些號稱“HiFi設計”的手機,其意義在何處呢?
首先,大家要理解,音樂的回放,要經(jīng)歷音源(音樂文件或者在線流媒體)——解碼——放大——輸出到耳機——耳機發(fā)出聲音被人耳接收的完整過程。HiFi手機多數(shù)是在解碼和放大的部分進行了硬件的強化,擁有相比SoC(手機主控)“原配”芯片更高的處理精度。但是問題就來了:如果用戶自身沒有HiFi級別的音樂文件(mp3肯定不算),沒有足夠好的耳機,縱然手機音頻硬件更好,其實也并無意義。而且,“HiFi”的本意就是“原音再現(xiàn)”——更高級的音頻硬件絕對不會讓低音質的歌曲文件變的更好聽,不如說剛好相反,只會讓翻錄過程中的音質損失聽起來更為明顯,更加難聽……
沒有HiFi手機,老外是怎么聽歌的?
當然,有人肯定要說:我們就算沒有HiFi音源,起碼手機的音質“底子”更好;老外縱然有音質更佳的正版數(shù)字音源,但手機沒有HiFi設計,最后的聽感也不會太好,不是么?
很可惜,并不是——原因很簡單,因為對于國外的大多數(shù)手機用戶而言,他們雖然付費買著Apple Music、Google Play的正版專輯,但這些平臺的在線收聽體驗同樣也不過就是比mp3稍好的水準——普通的手機已經(jīng)足可駕馭,HiFi手機也不會化腐朽為神奇。

而對于那些真正的音樂發(fā)燒友來說——在手機上“捆綁”外置解碼/放大器,或者不使用手機而使用更專業(yè)的高音質隨身聽才是王道:再怎么高級的HiFi手機,其內置的音頻電路不過只占手機成本和電路板面積的很小一部分,根本無法與外置解碼器的音質水平相提并論。
那么,海外品牌不做HiFi是偷懶么?
至少在筆者看來不是,不做“集成式的HiFi堆料”,并不等于沒有在音質和聽感上用心:事實上,無論三星還是SONY,它們的手機都集成了一類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非常有意義的功能——壓縮音質修復算法。

在SONY上,該算法被稱為DSEE(新版本為DSEE HX),三星叫做UHQ(U品原音),它們的作用都是通過復雜的計算,讓mp3級別的音樂文件“再生”出近似甚至超越CD的細節(jié)聽感——對于一般程度的手機聽歌用戶,實際上這樣的算法遠比HiFi硬件還要實用。

其次,筆者注意到SONY、華碩和HTC的旗艦手機都宣稱自己通過了“Hi-Res”認證(就是俗稱的小金標):這可不是說它們“可以播放”24bit 96KHz的音頻文件而已,Hi-Res認證要求設備在最終輸出端的信號在規(guī)格上也要達到足以體現(xiàn)高解析音頻的級別——換句話說這些手機也許沒有使用什么特殊的“芯片”設計,但它的實際耳機插孔的輸出響應頻率和信噪比早已超越了HiFi的級別,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HiFi手機”:大環(huán)境下的過渡產品
不可否認,廠商敢于創(chuàng)新,在手機上做出有獨創(chuàng)性的HiFi電路設計,是其想象力和設計水平的體現(xiàn),但是具體到用戶的實際體驗來說——現(xiàn)階段的手機并不需要高級而昂貴的HiFi元件也能實現(xiàn)HiFi音質。而使用了HiFi元件的手機,如果用戶自己沒有好的音源、好的耳機,其實也無法發(fā)揮它的實力。
在筆者看來,如今國內手游、在線聽歌盛行,手機從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掌機、隨身聽,這并不是一種先進的體現(xiàn),反倒是因為消費水平有限、加之不愿為內容付費所導致的無奈之選。至少,從最終的用戶體驗上來說,你不可能在手機上玩到《塞爾達·荒野之息》這樣的滿分大作,而昂貴的HiFi手機在音質上也許遠遠不如一臺百元機加上幾百塊的捆綁解碼器和幾十塊的正版Hi-Res專輯……
HiFi手機并不“發(fā)燒”:無論對于普通用戶還是專業(yè)的音樂愛好者來說,它都稱不上是最好的選擇。但它為全民提高音樂欣賞水平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普及和鋪墊作用,是一個合格的過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