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MR弱覆蓋整治專題.docx
分析流程
1
2
3
4
從”點”、“線”、“面”三個維度識別發(fā)現覆蓋問題,具體規(guī)則如下:
l “點”--MR弱覆蓋小區(qū)
基于MR數據RSRP≤-110dBm的采樣點在MR總采用點中的占比大于10%的小區(qū)。
l “線”--ATU測試發(fā)現
通過ATU測試識別弱覆蓋問題:RSRP≤-105dBm,且里程大于50m。
l “面”--MR+OTT關聯輸出
通過MR+OTT分析,基于用戶業(yè)務位置匹配樓宇信息和MR數據輸出問題樓宇。同時結合競對,熱點,投訴及黃金區(qū)域等數據進行價值優(yōu)先級排序,詳細如下:
樓宇信息篩選:
Ø 樓宇建筑高度>20米;
Ø 樓宇建筑高度<20米,但樓宇屬性為金融,酒店,購物,醫(yī)療,政府機構及美食地標的樓宇;
Ø 樓宇建筑高度<20米,非上述樓宇屬性,但MR總數量超過20000條的樓宇;
優(yōu)先級劃分:
價值樓宇結合已規(guī)劃數據,電信聯通競對,投訴信息核實,故障問題分析等4個方向進行聯合分析,給出弱覆蓋樓宇問題解決優(yōu)先級
Ø 規(guī)劃數據核實:依據50米范圍及室分站點關鍵字匹配已規(guī)劃數據庫,識別未納入規(guī)劃站點;
Ø 電信聯通競對分析;通過電信聯通LTE站點信息,識別已建聯通電信站點的弱覆蓋樓宇,移交工建部共址共享建設;
Ø 投訴信息比對:依據綠網投訴工單記錄位置,匹配弱覆蓋樓宇信息,關聯弱覆蓋樓宇與投訴情況;
Ø 功率配置核實:功率配置低于40瓦的,仍有功率提升空間,優(yōu)先級降低;功率配置高于80瓦的,功率配置已較高,優(yōu)先級提高;
計分原則:
Ø 競對異運營商分析低于競對3dB以上,且樓宇平均電平低于-105dBm,屬于競對需求,記4分;
Ø MR采樣點單個樓宇超過72000個,屬于用戶熱點,記3分;單個樓宇超過36000個,記2分;
Ø 用戶投訴分析匹配,問題樓宇50米范圍內有投訴記錄的,屬于投訴需求,記2分;
Ø 樓宇200米內存在LTE宏站站點,LTE功率配置40瓦以下的,仍有功率提升余量,記-1分;大于等于80瓦功率屬于高功率配置,優(yōu)先級記1分;其余不加分;
l MR弱覆蓋小區(qū)分析流程
“點”流程以小區(qū)級北向MR數據為數據源,對現網弱覆蓋小區(qū)與基礎工參、功率、軟參和故障告警等維度的關聯分析,通過無損權值修改、功率優(yōu)化、室內外協同、切換策略優(yōu)化、接入和互操作門限優(yōu)化等手段優(yōu)化,提升整體MR覆蓋率。
l “線”ATU測試覆蓋問題分析流程
“線”流程以ATU數為主要問題數據源,通過ATU測試識別弱覆蓋區(qū)域(RSRP≤-105dBm,且里程大于50m),并結合站址、小區(qū)退服確定弱覆蓋區(qū)域,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主要目標是提升弱覆蓋區(qū)域內的覆蓋率:

l “面”O(jiān)TT+MR問題分析流程
“面”流程以OTT+MR數為主要問題數據源,通過OTT+MR識別MR弱覆蓋區(qū)域(弱覆蓋占比>=20%,且連續(xù)弱覆蓋面積>10000m2),并結合流量經營、投訴、競對等維度識別高優(yōu)先級弱覆蓋區(qū)域,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主要目標是提升弱覆蓋區(qū)域內的深度覆蓋率:

覆蓋問題整體處理思路為先優(yōu)化維護、然后加強室分整改、最后進行建設規(guī)劃,提升全網覆蓋。MR覆蓋提升從規(guī)劃、建設、維護、優(yōu)化、室分整治五大模塊入手,核查、分析和解決網絡MR弱覆蓋問題;玖鞒虨闃藴使β屎瞬椤④泤⒑瞬、故障核查、基礎工參核查、優(yōu)化調整、室分整改、已規(guī)未建核查、新增規(guī)劃八個方向進行網絡分析調整和優(yōu)化的八步法。下圖整體處理思路:

1.2.1 優(yōu)化模塊
1.2.1.1 標準功率核查
ü 參考信號功率:功率設置是否按照集團標準(宏站≥9.2dBm,室分≥12.2dBm);
ü Pa/Pb:室分單端口可設置為(0,0),多端口設置為(-3,1);
1.2.1.2 軟參核查
ü 接入、互操作類:以集團參數的核查標準,從最小接入電平、重選、切換和重定向參數進行核查;
ü 鄰區(qū)類:鄰區(qū)配置合理性(鄰區(qū)漏配、冗余鄰區(qū)、鄰區(qū)及其頻點錯配)核查;
參數類別 | 接入和互操作集團管控參數 |
參數名稱 | QRxLevMin | 異系統A1 RSRP觸發(fā)門限 | 異系統A2 RSRP觸發(fā)門限 | 異頻異系統盲切換 A1A2事件 RSRP門限 |
規(guī)范值 | 室外-120~-124dBm | -100~-115dBm | -100~-115dBm | -118~-126dBm |
室分-120~-128dBm |
1.2.1.3 基礎工參核查
ü 站點經緯度:匹配站點規(guī)劃和現網站點經緯度,找出偏移大于100米的基站;分析站點偏移導致覆蓋距離增加引起的弱覆蓋小區(qū);
ü 站高、方位角、下傾角:站高規(guī)劃與實際開通相差10米站點,或站高小于5米和大于60米的站點;分析由于未按規(guī)劃設計入網引起的弱覆蓋小區(qū);
1.2.1.4 優(yōu)化調整
主要優(yōu)化方法有:功率提升優(yōu)化、天線權值優(yōu)化、D/F覆蓋結構調整、切換策略和室內外協同優(yōu)化、越區(qū)覆蓋控制優(yōu)化、MR+OTT精準覆蓋優(yōu)化。
Ø 功率提升優(yōu)化
優(yōu)化思路: 根據集團公司MR弱覆蓋判定RSRP<=-110dBm的規(guī)則,將MR采樣點的RSRP區(qū)間設為3個標準段:
① 功率提升區(qū)間:-112dBm至-109dBm采樣點占比30%以上,可提升功率解決。
② 精細優(yōu)化區(qū)間:-119dBm至-113dBm采樣點占比30%以上,需規(guī)建維優(yōu)解決。
③ 規(guī)劃建設區(qū)間:<-120dBm采樣點占比30%以上,需規(guī)劃建設解決。

解決方法:對于-112dBm至-109dBm區(qū)間內弱覆蓋采樣點占比在30%以上的MR弱覆蓋小區(qū)并且不存在過覆蓋的情況,通過提升小區(qū)功率改善小區(qū)邊緣覆蓋情況。
Ø 天線權值優(yōu)化
優(yōu)化思路:針對現網F宏站小區(qū)(版本:V100R011C10/V100R012C00 天線收發(fā)模式:8發(fā)8收),對已知天線型號的,修改無損權值,下傾角不變;對未知天線型號的,上站核查天線型號或根據場景進行修改。

Ø D/F覆蓋結構調整
技術原理:D/F共站小區(qū)其中之一為MR弱覆蓋小區(qū)問題篩查后進入D/F覆蓋結構微調模塊。D/F覆蓋結構微調模塊專題旨在針對D/F共站小區(qū)鄰區(qū)參數配置或RF優(yōu)化問題導致MR弱覆蓋進行優(yōu)化調整(主要手段包括鄰區(qū)參數修改、功率提升和RF優(yōu)化調整)。依據同覆蓋下傾小區(qū)標準(方位角差30度以內、下傾角差在2度以內),匹配出包含MR弱覆蓋的D和F同覆蓋下傾小區(qū)。針對非同覆蓋的D/F共站小區(qū)通過RF調整MR弱覆蓋小區(qū)的工參與共站非MR弱覆蓋小區(qū)的一致。針對共站同覆蓋下傾D/F小區(qū),結合OTT+MR數據和小區(qū)的TA分布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功率提升改善覆蓋;或通過調整鄰區(qū)切換參數,將MR弱覆蓋小區(qū)的業(yè)務向鄰區(qū)非弱覆蓋小區(qū)分流。
“D/F覆蓋結構微調”-分析對象和優(yōu)化原則如下:
D/F覆蓋結構微調 |
維度 | 核查項 | 內容 | 規(guī)則 |
分析對象和優(yōu)化原則 | MR弱覆小區(qū)定義規(guī)則 | MR弱覆蓋小區(qū)定義 | 3*24小時的總樣本數大于1000條且電平小于-110dbm的樣本數大于20%定義為弱覆蓋小區(qū) |
弱覆蓋區(qū)域選定原則 | 基于OTT+MR定位弱覆蓋區(qū)域 | 結合Google EarthMapinfo地圖工具,基于OTT+MR定位原則確定實際的弱覆蓋地理位置區(qū)域 |
TOP小區(qū)篩查標準 | 網格內弱覆蓋嚴重、弱覆蓋貢獻度明顯的小區(qū) | 1、小區(qū)MR弱覆蓋比例大于20%; 2、從D和F共站的站點中,根據弱覆蓋占比降序排列,依據網格總體覆蓋率目標確定TOP小區(qū); 3、剔除覆蓋VIP用戶的小區(qū)和ATU路測占用小區(qū)。 |
共站核查 | 共站標準 | 站間距低于50米的宏站為共站站點 |
同覆蓋小區(qū)標準 | 共站的D和F小區(qū)方位角差在30度以內,為同覆蓋小區(qū)。 |
工單閉環(huán) | 閉環(huán)標準 | 1、現場實際工參與小區(qū)工參一致的,優(yōu)化后小區(qū)弱覆蓋比例小于20%,直接閉環(huán); 2、現場實際工參與小區(qū)工參不一致的,調整后弱覆蓋比例有改善即閉環(huán); 3、現場實際工參與小區(qū)工參不一致的,調整后弱覆蓋比例變差,根據現場工參生成新的調整方案,并形成新一輪的工單。 |
Ø 切換策略和室內外協同優(yōu)化
優(yōu)化思路:月度MR數據經前期工參、軟參、功率、規(guī)劃建設和故障告警等基礎問題篩查后進入精細優(yōu)化模塊。室內外協同優(yōu)化專題旨在針對室分小區(qū)切換和重選參數配置問題導致MR弱覆蓋進行優(yōu)化調整(主要手段包括異頻切換事件類型修改和異系統測量及判決門限調整)。
小區(qū)切換參數配置合理性分析(避免占用室分到電平值太低仍無法切出導致弱覆蓋問題):
1)基于A3的異頻A1/A2 RSRP觸發(fā)門限分析:A2門限是否明顯異常(暫定A2低于-105為明顯異常,在-75~-105區(qū)間內則需根據具體小區(qū)切換性能指標進行分析);
2)基于A4的異頻A1/A2/A4 RSRP觸發(fā)門限分析:A2和A4門限是否明顯異常(暫定A2低于-105、A4高于-75為明顯異常、不存在明顯異常需根據具體小區(qū)切換性能指標進行分析);
3)對于存在明顯異常或結合切換成功率分析存在參數配置問題的小區(qū)給出優(yōu)化措施,形成工單格式優(yōu)化方案;
4)優(yōu)化后提取修改前后切換成功率、切換失敗次數等指標進行跟蹤。

參數核查及說明見附件:
Ø 越區(qū)覆蓋控制優(yōu)化
優(yōu)化思路:根據TA值、鄰區(qū)數及MR+OTT分析等來判斷是否存在越區(qū)覆蓋,然后通過RF優(yōu)化調整解決。
TA占比判斷:TA>站間距比例超過50%
無對應鄰區(qū)判斷規(guī)則:無同頻鄰區(qū)切換次數占比>30%且無異頻鄰區(qū)切換次數占比>30%;
鄰區(qū)數判斷規(guī)則:網內鄰區(qū)數>50個;
鄰區(qū)漏配判斷原則:結合小區(qū)覆蓋情況和網內鄰區(qū)數判斷是否存在鄰區(qū)漏配的情況;
MR+OTT分析:通過MR+OTT工具分析過覆蓋的實際情況。
解決措施:針對越區(qū)覆蓋小區(qū)進行RF調整及鄰區(qū)優(yōu)化。
Ø MR+OTT精準覆蓋優(yōu)化
通過MR+OTT,RRU級MR分析及現場測試,全面細致分析發(fā)掘深度覆蓋問題,流程圖如下:

優(yōu)化思路:以MR+OTT柵格采樣點數≥1000且弱覆蓋比例≥20%作為弱覆蓋柵格,進行弱覆蓋柵格地理化,確定網絡弱覆蓋集中區(qū)域;以北向MR弱覆蓋小區(qū)和OTT MR柵格弱覆蓋區(qū)域為優(yōu)化目標;通過地理化呈現,結合MR+OTT小區(qū)柵格數據,確定弱覆蓋小區(qū)/弱覆蓋區(qū)域的覆蓋位置、周邊小區(qū)以及對應場景;通過柵格級小區(qū)電平數據,掌握周邊小區(qū)在該弱覆蓋區(qū)域的覆蓋情況;結合弱覆蓋小區(qū)/弱覆蓋區(qū)域周邊站點、覆蓋場景、覆蓋范圍信息以及功率、鄰區(qū)參數及切換統計,確定弱覆蓋主要成因;根據弱覆蓋成因給出對應規(guī)、建、維、優(yōu)方案,形成工單并處理,并對處理進度、處理效果進行跟進;
解決措施:根據MR+OTT定位弱覆蓋小區(qū)的弱覆蓋區(qū)域,查看周邊小區(qū)在該弱覆蓋區(qū)域的覆蓋電平,對MR+OTT識別的問題樓宇與現網數據及規(guī)劃進行匹配,確定規(guī)、建、維、優(yōu)方案。
l 問題樓宇無規(guī)劃,需新增規(guī)劃
l 問題樓宇有規(guī)劃未開通,推動建設開通
l 問題樓宇有現網站覆蓋,維護處理或室分整改
Ø 室分RRU級MR分析優(yōu)化
RRU級MR覆蓋評估主要價值體現在評估精度及評估效率的提升,通過RRU級覆蓋評估結果,可有的放矢地指導掃樓工作,根據RRU級評估結果快速有針對性的篩選問題區(qū)域或樓層進行重點測試分析及優(yōu)化整治。
評估原理、采集方法、數據分析、評估驗證和相關案例見附件。

1.2.2 維護模塊
1.2.2.1 故障告警
提取MR開啟之前故障告警數據,從小區(qū)退服、站點故障及刪除站點三方面入手,梳理出故障站點清單進行處理。根據故障小區(qū)與弱覆蓋小區(qū)站點間距離匹配,梳理出弱覆蓋小區(qū)340米以內的故障告警站點。
以下是影響MR覆蓋的相關告警及處理手段:
告警名稱 | 告警類別 | 原因分析 | 解決辦法 |
BBU IR光模塊/電接口不在位告警 | IR接口類 | 1、BBU連接下級射頻單元的光模塊未安裝或故障。 | 1、執(zhí)行DSP SFP,檢查光模塊收發(fā)光是否正常,若異常,需要近端檢,包括:重新插拔光模塊、更換光模塊、更換光纖。 |
射頻單元駐波告警 | 天饋駐波類 | 1、設置的駐波比告警門限過低; 2、饋線、跳線接頭是否擰緊。射頻單元故障。 | 1、 LST RRU,查看駐波比告警門限; 2、根據告警提示的RRU駐波通道,檢查射頻單元與天線側的接頭是否擰緊,跳線與饋線是否有問題。 |
3、復位RRU,若告警仍然未消除,用sitemaster檢查駐波根源,并嘗試更換天線或者RRU。 |
傳輸光接口異常告警 | 傳輸接口類 | 1、BBU本端或對端的光模塊未插緊或故障 2、光纖接頭未插緊或光纖線路故障 | 1、使用DSP SFP命令查看光模塊的收發(fā)光功率是否正常。 |
2、檢查本端、對端的光模塊是否插緊,是否異常。 |
3、檢查傳輸光纖線路是否正常,光纖是否損壞。 |
射頻單元IR接口異常告警 | IR接口類 | 1、射頻單元與對端設備的光纖接頭或光模塊未插緊; 2、光纖鏈路故障。 | 1、檢查光模塊收發(fā)光是否正常; |
2、檢查光模塊是否插緊或者損壞; 3、檢查光纖連接情況是否正;蛘吖饫w是否損壞。 |
小區(qū)不可用告警 | 其他 | 控制面?zhèn)鬏敼收虾蜕漕l鏈路故障都會導致此告警產生。 | 1、檢查配置; 2、處理與“小區(qū)不可用告警”的相關告警,執(zhí)行DSP CELL。 |
1、小區(qū)配置與設備支持規(guī)格沖突; 2、單板不可用,CPRI鏈路故障,基帶單元故障,射頻單元收發(fā)通道故障,S1信令鏈路故障, |
射頻單元光模塊收發(fā)異常告警 | IR接口類 | 1、射頻單元的接頭或光模塊未插緊、光模塊故障2、對端設備故障 | 1、檢查光纖線路; 2、檢查、替換光模塊。 |
射頻單元維護鏈路異常告警 | IR接口類 | 1、RRU故障; 2、BBU或射頻單元光模塊故障 | 1、下電復位單板; 2、檢查單板、RRU、光模塊。 |
射頻單元發(fā)射通道增益異常告警 | RRU硬件類 | 1、射頻單元硬件故障 | 1、遠程復位射頻單元; 2、檢查替換射頻單元。 |
BBU CPRI接口異常告警 | IR接口類 | 1、多模場景配置錯誤導致時鐘互鎖失; 2、光模塊未插緊或故障; | 1、LST RRU,檢查RRU的制式,檢查多模制式是否正確; 2、檢查光模塊和光纖鏈路。 |
3、光纖鏈路異常。 |
BBU IR光模塊收發(fā)異常告警 | IR接口類 | 1、光模塊是否匹配、是否插緊; 2、光纖鏈路異常; | 1、檢查光模塊、光纖線路 |
3、兩側光模塊型號不一致(單模/多模、速率)。 |
小區(qū)服務能力下降告警 | IR接口類 | 1、RRU的制式,CPRI壓縮等; 2、RRU的功率配置,以及RRU的通道或是小區(qū)的收發(fā)通道,對照不同RRU的配置規(guī)范檢查相應的配置。 | 1、處理RRU的相關告警;查詢小區(qū)動態(tài)參數; |
3、光模塊速率不夠或者光纖有問題。 | 2、檢查是否打開CPRI壓縮開關; |
| 3、檢查光模塊速率是否足夠; |
| 4、檢查BBU到RRU的光纖是否有損壞。 |
射頻單元光模塊/電接口不在位告警 | IR接口類 | 1、射頻單元的光模塊未插緊或故障 | 1、檢查光模塊。 |
BBU IR光接口性能惡化告警 | IR接口類 | 1、BBU連接下級射頻單元的端口上的光模塊老化 | 1、插拔、替換光模塊 |
單板不在位告警 | 單板硬件類 | 1、命令配置,卻未插入單板; |
|
2、單板硬件故障; 3、單板未插緊,單板所在框主控板未插緊。 | 1、確認指定槽位是否有單板存在; 2、重新插拔單板或替換單板 |
BBU IR接口異常告警 | IR接口類 | 1、BBU與下級RRU的光纖接頭或光模塊未插緊,或光纖鏈路故障。 | 1、檢查相應配置參數; 2、檢查光模塊和光纖鏈路。 |
網元連接中斷 | 傳輸鏈路類 | 1、傳輸網管鏈路故障; 2、基站側傳輸數據配置錯誤; 3、網管上沒有與網元對應的適配層。 | 1、傳輸打通網管鏈路; 2、檢查基站的傳輸數據配置; 3、檢查網元適配層。 |
BBU光模塊收發(fā)異常告警 | IR接口類 | 1、BBU連接下級射頻單元的光模塊未插緊或故障; 2、光模塊與端口或與光纖的型號不匹配; 3、光纖線路故障。 | 1、檢查光模塊、光纖線路。 |
射頻單元光接口性能惡化告警 | IR接口類 | 1、本端或對端的光模塊安裝松動或老化; 2、光模塊型號(單模/多模、速率)不匹配。 3、RRU與對端設備間的光纖線路存在彎折、擠壓、老化。 | 1、檢查光模塊和光纖線路 |
時鐘參考源異常告警 | GPS類 | 1、時鐘參考源的配置錯誤; 2、星卡天線故障或鎖星不足; 3、對端時鐘參考源的配置問題。 | 1、檢查本端和對端的時鐘參考源配置; 2、檢查主控板 |
BBU單板維護鏈路異常告警 | 單板硬件類 | 1、單板未插緊; 2、單板下電。 | 1、下電復位單板; 2、插拔單板。 |
系統時鐘不可用告警 | GPS類 | 1、未配置時鐘參考源; 2、單板硬件故障 | 1、DSP RRUCLKSRC,查詢時鐘參考源;處理相關根源告警 2、復位插拔單板,檢查GPS |
射頻單元時鐘異常告警 | IR接口類 | 1、射頻單元的上聯CPRI接口出現異常,導致射頻單元從CPRI接口提取的時鐘異常。 | 1、遠程復位RRU; 2、檢查光纖、光模塊是否故障。 |
3、更換RRU。 |
射頻單元交流掉電告警 | 電源類 | 1、RRU的外部交流電源輸入中斷 | 1、遠程復位RRU; |
2、檢查RRU的供電是否正常; |
3、上下電復位監(jiān)控設備、更換監(jiān)控設備。 |
射頻單元過載告警 | RRU硬件類 | 1、用戶對RRU頻繁執(zhí)行過多配置、維護以及啟動過多測試、測量任務。 2、RRU軟件運行異常。 | 1、停止配置、維護以及測試、測量任務; 2、復位單板。 |
星卡時鐘輸出異常告警 | 單板硬件類 | 1、星卡硬件故障。 | 1、復位、倒換、更換單板 |
射頻單元硬件故障告警 | RRU硬件類 | 1、RRU內部硬件故障 | 1、遠程復位RRU; 2、更換RRU。 |
單板硬件故障告警 | 單板硬件類 | 1、單板硬件故障; 2、單板溫度異常。 | 1、復位單板; 2、拔插、更換單板 |
基站同步幀號異常告警 | 單板硬件類 | 1、主控板系統時鐘鎖相環(huán)失鎖; 2、單板未插緊。 | 1、查看是否有單板故障告警,若沒有則復位及拔插單板 |
BBU IR光模塊故障告警 | IR接口類 | 1、BBU連接下級RRU端口上的光模塊故障 | 1、插拔、替換光模塊 |
射頻單元工作模式與單板能力不匹配告警 | 配置類 | 1、RRU工作制式配置錯誤、RRU軟件版本不匹配2、實際安裝RRU型號錯誤。 | 1、檢查RRU配置參數與軟件版本; 2、檢查具體安裝RRU型號 |
1.2.2.2 室分整改
室分 MR RSRP≥-110dBm的采樣點在MR總采用點中的占比大于10%的小區(qū),定義為室分MR弱覆蓋小區(qū)。室分弱覆蓋小區(qū)問題在排除鄰區(qū)、參數和告警問題后進入室分問題排查整改階段。以下是室分弱覆蓋問題處理流程:

1、問題排查階段
(1)天線布放不合理問題排查
現場排查時,首先需要排除弱覆蓋是否由天線布放不合理問題引起,如果天線口功率滿足設計要求但還是存在弱覆蓋的情況,則說明天線布放不合理,如果天線口功率不滿足設計要求則應該重點檢查有源設備及分布系統的問題。天線布放問題造成弱覆蓋常見原因見下:
Ø 設計方案不合理
部分站點可能存在方案設計不合理的情況,存在弱覆蓋區(qū)域。如天線布放過遠,使得天線與天線的交疊覆蓋處存在弱覆蓋區(qū);地下層與標準層或出口處,天線的布放沒有充分考慮信號的連續(xù)性,使得交疊處存在弱覆蓋;另外電梯、電梯廳、拐角處等區(qū)域,由于信號會陡降,信號的接續(xù)和切換存在問題,需要特別的考慮,衛(wèi)生間、拐角房間、消防通道等特殊區(qū)域,容易出現弱覆蓋或盲區(qū)。
Ø 物業(yè)協調難
同時可能由于物業(yè)無法協調,導致天線設計或安裝時無法裝在房間內,只能布放在走廊等公共區(qū)域,造成房間內或窗邊區(qū)域弱覆蓋。
Ø 施工質量問題
工程施工時,天線點位未按照設計方案要求嚴格布放,也會造成弱覆蓋問題。
(2)有源設備問題排查
當確認弱覆蓋不是由設計方案引起,而是由天線口功率與設計不符引起時,可以首先排查有源設備是否存在問題,若存在問題依次判斷是有緣設備故障造成的問題還是調測不當造成的問題。
有源設備造成弱覆蓋常見原因見下:
Ø 有源設備故障
由于設備故障等原因造成弱覆蓋,例如設備掉電、電源模塊故障、光收發(fā)模塊故障、功放故障等。
(3)天饋系統問題排查
排除了有源設備問題,則需要詳細檢查整個分布系統。分布系統造成弱覆蓋常見原因如下:
Ø 無源器件問題
由于無源器件老化或指標不合格,會發(fā)生耦合損耗變大的情況,此時也會造成分布系統整體功率變低。
Ø 施工工藝問題
由于工藝不達標,如饋線接頭制作不正確,天饋系統進水,饋線彎曲半徑過小均會使得天饋系統駐波過高(大于1.5),造成弱覆蓋。
2、整改階段
1.1
(1)設備硬件故障排查整治
對于篩選出弱覆蓋小區(qū),加強告警監(jiān)控力度,及時排除顯性故障;主要做以下處理工作:清除RRU未配置告警,RRU鏈路斷,RRU掉電,輸入電壓異常等告警;利用頻譜儀對RRU的輸出功率進行測試,對合路器口的輸出功率進行測試;對存在問題的硬件設備進行更換;利用頻譜儀測試天饋的駐波比;對存在問題的部分進行整改或者替換。
(2)設計方案問題排查整治
可通過現場判斷天線口功率與設計方案是否一致來確定是否是天線布放的原因引起。
天線口功率可通過一些工程經驗判斷,一般天線口設計功率在0~15dBm時,天線直視下方1米處接收信號強度大致在-40~55dBm之間,若實際電平相比此值略偏弱,則應首先查看設備輸出功率與設計功率是否相符。
若天線口功率能夠滿足設計要求,則應判斷信號弱區(qū)域是否由于遮擋屏蔽嚴重造成,可以通過增加天線來滿足弱信號區(qū)域的覆蓋要求,如果物業(yè)協調不允許,可通過合理放開設備余量、調整分布系統功率分配或更換饋線的方式增加功率、或增加小功率直放站的方式滿足信號弱區(qū)的覆蓋要求。
(3)有源設備問題排除整治
有源設備的顯性故障可以通過后臺網管告警查詢,若存在告警可預先做一些后臺處理,如重啟、軟修復等,對于沒有接入網管平臺的有源設備,需要通過現場聯機查詢。
設備隱形故障需要現場處理,可以通過硬件排查替換等方式判斷解決硬件故障,或直接通過更換設備的方式解決問題。
(4)天饋系統問題排除整治
由天饋系統引起的弱覆蓋整治時要先定位弱覆蓋故障點,此時需要結合CQT/DT測試數據大致判斷信號較弱的區(qū)域,結合施工圖紙查找連接該區(qū)域的分布系統節(jié)點,用頻譜儀測試該節(jié)點前后的功率情況,并逐級往后定位分布系統故障點?赏ㄟ^更換器件、提高施工工藝、更換饋線的方式解決問題。
3、驗收階段
室分專項整治效果驗收規(guī)則:
1) MR弱覆蓋率:調用MR分析平臺進行MR弱覆蓋率查詢,連續(xù)7天MR測量RSRP總采樣點>1000且弱覆蓋采樣點占比<10%;
2)現場測試:基站數據流量(>50Mbps)、CSFB回落次數(>10次),宏站好點FTP下行吞吐率(>=45)、室分好點FTP下行吞吐率(>=25)、CSFB呼叫成功率(=100%)、小區(qū)PDCP層上/下行數據的總吞吐量(>0M); VoLTE呼叫建立成功次數(=100%),VOLTE測試MOS值(>3.5),VOLTE呼叫時延(<3.0)。
3)關鍵性能指標:滿足7天內5天(包含5天)以上掉線率指標<1%、無線接通率>98%、小區(qū)用戶面上/下行流量>0MB、VOLTE接通率>95%、VOLTE掉線率<5%和ESRVCC切換成功率>95%、上下行丟包率<10%。
4)集團參數符合要求:按照附件《集團重點核查LTE參數配置要求》,通過調用網優(yōu)平臺集團參數核查模塊,查詢相關參數,若存在任意一項參數配置不符合要求,記為集團參數核查不通過。重點參數 50項設置閥值請見附件

5)7天小區(qū)退服情況:“小區(qū)退服”和“零尋呼”納入集中開站有效開通的審核項:工單流轉至單站驗證環(huán)節(jié)第1天開始計時,基站狀態(tài)為“工作狀態(tài)”7天中任意5天退服次數(告警)+退服次數(零尋呼)等于0,則審核通過;7天超過2天基站狀態(tài)為“工程狀態(tài)”或退服次數(告警)+退服次數(零尋呼)不等于0,則審核不通過,工單駁回至上一級流程。數據源:小區(qū)退服平臺,時間粒度:提取時間為單站驗證開始至第7天每天8:00至23:00點.
6)重要告警驗收:按照集團白皮書要求,集中數據加載后與性能數據觀察同步,自動關聯告警平臺查詢是否是否存在影響業(yè)務的重要告警以及RRU狀態(tài)是否正常,若觀察期內無影響業(yè)務的重要告警則審核通過,具體規(guī)則如下:
告警驗收計算方法為:7天中5天無影響基站業(yè)務的重要告警則審核通過,影響業(yè)務告警列表請見附件

數據源:集中故障管理平臺
時間粒度:提取時間為單站驗證開始至第7天每天6:00至24:00點
1.2.3 建設模塊
柵格采樣點:OTT+MR單個20*20柵格采樣點數≥1000,且柵格內RSRP<-110dBm采樣點占比≥20%;篩選范圍:以規(guī)劃未建站點為中心,統計周邊170米范圍內弱覆蓋柵格數量,按規(guī)劃站點宏站/室分屬性分別確認是否需推動規(guī)劃站點建設;
ü 宏站推動建設標準:規(guī)劃未建宏站周邊170米范圍內弱覆蓋柵格數≥4;
ü 室分推動建設標準:規(guī)劃未建宏站周邊100米范圍內弱覆蓋柵格數≥1。
Ø 室內覆蓋建站標準
ü 覆蓋區(qū)域MR采樣點RSRP<=-110dbm的采樣點比例>=10%;
ü 建筑物內無室分系統。
Ø 室外道路建站標準
ü RSRP小于-95,距離200米以上,通過宏站解決;
ü RSRP小于-95,距離200米以下,通過室分外引或RRU拉遠解決(基于周邊室分站和宏站分布、天線位置和傳輸等情況綜合考慮確定);
Ø 入網MR驗收規(guī)則
從入網的第2天起連續(xù)7天的MR指標滿足以下條件:
ü 室分:MR測量RSRP總采樣點>1000且弱覆蓋采樣點占比<10%;
ü 宏站:MR測量RSRP總采樣點>1000且弱覆蓋采樣點占比<10%;
1.2.4 規(guī)劃模塊
通過OTT+MR規(guī)劃需求分析輸出需新增規(guī)劃問題:
ü 覆蓋區(qū)域MR采樣點RSRP<=-110dbm的采樣點比例>=10%;
ü 建筑物內無室分系統。
此種方案主要針對的場景是需要解決深度覆蓋的區(qū)域,周邊近距離有建設宏站,此時可以對需要深度覆蓋的區(qū)域利用宏站進行針對性設計。目前一般密集城區(qū)宏站站點密度較高,而密集城區(qū)也存在大量商務樓宇和老舊低層密集的居民社區(qū),這種深度覆蓋解決方案有大量的應用場景。
利用宏站解決這種場景的深度覆蓋時,一般站點距離覆蓋目標不能過遠,為保證覆蓋效果,一般要求基站在200米左右以內,同時必須做好周邊較大區(qū)域內多個宏站間的協同規(guī)劃,避免在其它方向出現覆蓋不足問題。對于這種解決方案的覆蓋目標,覆蓋建筑高度必須在基站天線掛高的覆蓋范圍內。
l 典型建筑場景
宏基站是深度覆蓋的基礎,城區(qū)內部存在大量的7層以下居民樓宇和老舊社區(qū)。建筑物一般規(guī)則排列,樓宇較多,樓層一般不高于7層,建筑外墻一般是磚墻結構,不太厚,穿透損耗較小,一般不會超過15dB,個別承重墻體穿損較大。
低層居民建筑場景

對于一些別墅建筑,如果外部周圍可以建設宏站,也可以利用宏站提供針對性的深度覆蓋。
別墅場景

對于高層樓宇以及較矮的商務樓宇,首選建設室內分布系統,當無法建設室內分布系統的情況下,宏站也可以解決高層樓宇的低層以及較矮的商務樓宇。不建議在城區(qū)大量利用宏站上仰覆蓋獨棟高層樓宇的高層部分。
宏站覆蓋高層樓宇的低層或矮層商務建筑

l 應用建議
宏基站單站覆蓋面積廣,工程易實施,性價比較高。適用于對于環(huán)境美化要求不高,站點資源易獲取的區(qū)域。
l 宏站針對性覆蓋案例
如下圖2-4,某城市小型居民區(qū)(多層、老舊居民區(qū))的情況,在密集市區(qū)7層以下、穿損小、分布廣,距離基站約150m~200m,可以依靠宏基站連續(xù)覆蓋解決其深度覆蓋問題。圖2-5是室內遍歷結果,RSRP覆蓋效果一般在-100dBm以上,速率大部分集中在10Mbps~30Mbps。
宏站解決深度覆蓋場景

室內遍歷覆蓋效果

1.3.2 室外分布式覆蓋方案
深度覆蓋問題解決的關鍵是要確定好天線位置,既能夠提供必要的覆蓋,又可以順利建設。特別是針對居民區(qū)的場景,典型的覆蓋方案是建設室外分布式的系統,既可以解決無法將室分系統引入居民樓造成的覆蓋盲點,多點式小型化覆蓋天線也易于隱蔽美化。室外分布系統主要完成建筑的室外部分、主要馬路的覆蓋以及大部分室內區(qū)域的深度覆蓋。一般在宏站無法提供有效覆蓋時,樓高為7~10層以下的樓層覆蓋問題可以采用地面燈桿等美化天線的安裝方式,就可以實現較好的覆蓋效果;對于樓高為10層以上的樓層,可以考慮在對面建筑物外立面或樓頂安裝天線,但工程實施難度也相對較高。
室外分布系統的優(yōu)點是可以實現小區(qū)整體較好的覆蓋效果,相對于室內分布系統較容易實施;缺點是室內部分縱深區(qū)域由于穿透損耗過大,深度覆蓋較難解決。
方案設計時常用覆蓋手段有單/雙通道RRU作為信源提供樓頂對面覆蓋、室分外引、路燈站等方式。
在設計時一般遵循以下原則:
1、由于采用的是多點小功率覆蓋,因此在設計時一般只設計穿透一堵墻,這就要求在樓宇的每一面應該與天線都有直達徑;
2、在走線時(傳輸、電源)要充分考慮小區(qū)的道路及管道建設,合理設計走線;
3、在設計天線口功率時,充分考慮天線增益、方向性角度,注意覆蓋距離和環(huán)保要求的平衡;
4、為滿足覆蓋要求,可以考慮功分器,連接多點天線,采用正反兩側覆蓋居民樓。如果采用多個RRU信源,為減少樓內的切換,應劃分為一個小區(qū);
5、為盡量降低對非目標區(qū)域的信號泄露,天線放置位置要充分考慮利用建筑特點達到阻隔目的。
l 典型建筑場景
解決建筑室內的深度覆蓋需求,通過分布式系統解決無法建設室內DAS的室內深度覆蓋問題,解決方案應用的總原則是所在的場景不容易造成天線信號泄露或信號泄漏可控,如封閉或半封閉的場所。
典型的應用有以下幾種:
(1)對于自身樓盤內圈的室內區(qū)域存在室外宏基站弱信號的情況,可以考慮內圈使用室外分布式系統天線提高信號覆蓋質量;
(2) 樓盤外圈的室外分布式系統應用;
(3) 周邊樓宇的室外分布式系統應用;
(4)有條件使用室外分布式系統加強話務吸收與覆蓋的情況,盡量考慮外放天線方案。
典型的常見建筑場景如下圖所示:
半封閉的L型建筑群和口型建筑

C型建筑群和.接近封閉的建筑群

圓形建筑群和.郊外別墅群

U型建筑群

l 天線設置原則
覆蓋能力:
利用室外天線對室內進行覆蓋,不同的天線布放位置對室內覆蓋能力影響較大,具體的情況通過測試并總結特點如下:
根據測試結果,在天線增益10dBi左右,RS功率輸入9dBm左右的情況下,覆蓋對面40~70米左右的框架樓宇,穿過1堵墻體滿足覆蓋目標(RSRP大于-110dBm)的情況下,覆蓋5~8層左右比較合適。
實際覆蓋規(guī)劃中,需要考慮樓體不同建筑特點、材料和天線參數的不同影響,覆蓋效果及范圍存在個體差異。
覆蓋區(qū)信號強度與信號的入射角有很大關系(入射角大受到樓層阻擋更大),入射角對電磁波信號衰落的影響遠大于距離對電磁波信號的衰落。需要減小信號入射角才能取得良好覆蓋效果,即盡量讓信號水平入射,減少樓板阻擋。
天線布放方式:
室外分布系統方案中天線安裝位置常見的主要有三種:將天線安裝在地面、建筑外墻或樓頂。
天線安裝在地面時,主要覆蓋建筑的低層,根據建筑密度可以選擇定向天線也可以選擇全向天線,根據經驗在建筑間距小于40米場景,選擇全向天線較好;間距大于40米場景,推薦選擇定向天線。
天線安裝在外墻上,一般只采用定向天線,比較容易利用建筑的遮擋控制干擾,能覆蓋5-8層目標樓宇,但是物業(yè)協調和施工難度較大,一般必須進行美化。
天線裝在樓頂,采用定向天線,覆蓋能力比較強,一般來說能覆蓋10層左右,但是信號較難控制,如果信號覆蓋范圍控制不好,干擾比較嚴重。
原則建議
(1)天線的擺放位置需要根據目標區(qū)域的特點進行確定,尤其當目標覆蓋區(qū)域是居民住宅小區(qū)樓宇時,由于種種因素很難找到合適的天線安裝位置,需要現場勘察仔細考慮。選擇天線位置的另外一個原則就是盡可能避免或減少信號的泄漏,避免對外部大網的干擾;
(2)建議天線安裝位置:
樓頂天面;
裙樓平臺;
梯間頂;
停車場出入口;
同時應盡量選擇饋線可直接到達的位置進行天線外放,以提高易維護性;
(3)典型的天線位置示意圖如下:
天線設計位置示意

圖2-10中,L型建筑和U型建筑的室外分布式天線一般安裝在對面的建筑物或燈柱上,口型建筑和郊外別墅群的室外分布式天線一般安裝在墻角上。
天線安裝推薦高度:
覆蓋樓層數 | 天線高度(m) | 被覆蓋建筑高度(m) | 每幅天線覆蓋單元 |
10層以下 | 30 | 30 | 2 |
10~20層 | 50 | 50 | 2 |
20~30層 | 90 | 90 | 2 |
l 覆蓋目標設計
根據選用天線的波束寬度、天線掛高及天線到覆蓋樓宇的距離,可以估算每副天線的覆蓋范圍,過程介紹如下:
垂直覆蓋范圍b和和下情角度如圖2-11所示:
垂直覆蓋范圍計算過程

水平覆蓋范圍如圖2-12計算所示:
水平覆蓋范圍計算過程
上面的計算示意圖中,d1為樓間距,h1為天線掛高,h2是覆蓋高點,d2和b是覆蓋目標范圍。
l 主要優(yōu)缺點
對于采用室外分布式系統解決小區(qū)深度覆蓋的方案具有如下的優(yōu)缺點:
方案優(yōu)點是覆蓋效果好,信號從室外打入,能有效覆蓋房間內用戶;單個蜂窩覆蓋范圍小,干擾容易控制;同時使用的天饋體積小,容易偽裝,對安裝條件要求相對室分系統比較低,降低準入難度,可同時覆蓋室內和室外。
方案的缺點是需要室外天線點位較多;規(guī)劃時需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復雜度較高,而且如果和宏基站同頻組網會對周圍宏站帶來一定干擾。
l 深度覆蓋解決方案應用
深度覆蓋解決方案的應用分室外和室內不同場景,室外的應用根據目的又有熱點的業(yè)務吸收和覆蓋盲點的解決;室內的解決方案主要有建設室內分布系統、室外打室內等。室內分布系統的建設在專門的文檔展開介紹。
室外造成深度覆蓋不足原因主要是因為距離基站較遠或周邊建筑環(huán)境因素,對信號造成遮擋導致覆蓋不足。
要解決這種問題,有以下這幾種方案,
弱覆蓋區(qū)域較大,業(yè)務量不高,可以直接進行2/8PATH的微/宏基站建設,對于2PATH的微站,可以考慮和較近的原宏小區(qū)合并成獨立小區(qū)。
對于室外站點建設有美化需求高的,可以利用EasyMacro一體化產品,進行燈桿站或建筑掛墻建設,如下圖示意
室外燈桿站覆蓋

對于密集城區(qū)中,在高樓林立中間的車道或者人行道,由于高樓遮擋造成的小范圍弱/盲覆蓋區(qū),在城區(qū)中大量存在,可以進行雙通道RRU拉遠或一體化微站ATOM建設。雙通道微RRU可以通過N+M合并小區(qū)補盲應用。如下圖示意
小范圍補盲覆蓋
對于城市中的底商、咖啡廳、商務會所等小范圍的熱點容量吸收,可以通過一體化微站ATOM建設,獨立小區(qū)設置。
這種應用情況可以和周圍的宏小區(qū)異頻設置,發(fā)揮出最優(yōu)性能。如下圖示意:
熱點覆蓋示意

對于城市中的街道或居民小區(qū)間的道路,由于站點需要和周圍環(huán)境具有高度協調性,可以通過美化方案建設街道站,如下圖2-16示,或者建設如圖2-13所示的一體化燈桿基站。
街道站覆蓋示意

杭州寶石山下二弄位于杭州市西湖邊,緊鄰西湖斷橋旁。二弄向內延伸約400米,內部經濟酒店、休閑場所密布,到西湖旅游臨時住宿人員、流動人員非常密集。是典型移動業(yè)務高需求區(qū)域,周圍建筑普遍在20米以下。同時,場景建筑物密度較大,信號損耗較大,二弄內部尤其是室內弱覆蓋嚴重,個別建筑完全盲覆蓋。
由于西湖邊市政對景區(qū)風格統一要求較大,普通宏站建設難度較大,選址困難。決定利用ATOM建站便利,小型化且對周圍環(huán)境影響小的特點建設補盲。
第一個的推薦站點位置:如家門口的電線桿,掛桿安裝(掛高10~15米),沿二弄偏向二弄南約15~20度方向覆蓋,如圖2-17所示。備選位置:如家三樓樓頂,向外(東)覆蓋弄堂南側密集的幾家經濟酒店。
ATOM站點位置

第二個微站的推薦位置:易足行酒店4樓樓頂西北角,向二弄內部覆蓋向旁邊進修學院和如家方向,兩個微小區(qū)的覆蓋目標圖示如圖2-18.
覆蓋目標示意

站點開通后效果評估,原先弱覆蓋區(qū)域速率提升到68.9Mbps覆蓋效果顯著改善,平均吞吐量提升77%。
覆蓋質量改善效果

ATOM覆蓋相對宏網覆蓋,改善中度和深度覆蓋效果顯著;深度覆蓋從無到有;單用戶單載波速率中度覆蓋下行吞吐量提升4倍,上行提升3倍。
l 高層居民樓覆蓋方案
現階段在城區(qū)也存在大量的高檔社區(qū),這些社區(qū)內高層居住樓宇較為普遍,這些場景內樓層高度一般在15F~30F。
這類場景主要特點是建筑穿透損耗較大,常用解決方案是依靠室外分布式系統,上下層分層考慮覆蓋。結合實際場景和工程實施便利,針對具體覆蓋方案,高層一般采用樓頂天線直接面對或自上而下覆蓋;低層一般考慮路燈、樓間美化體或小區(qū)內美化建筑體等提供直接面對的低層樓宇房間內的覆蓋。
高層覆蓋方案示意圖

l 現網高層居民樓覆蓋案例
星河時代包含有別墅、6層以下的多層住宅樓及10棟31層的高層住宅。由于小區(qū)不允許建設宏基站,且室分無法入戶,小區(qū)內居民建筑的室內外覆蓋問題解決困難。
針對無法使用宏基站及室內分布系統進行覆蓋的現狀,主要通過室外分布方式解決室內深度覆蓋需求。10棟高層的15層以上樓層,依靠樓頂的定向天線對打,樓間距約在40米左右,總共布置5臺雙通道RRU,11副定向天線。在樓頂利用小板狀天線,施工便利且不存在美化需求。15層以下樓層,以及別墅區(qū)建筑,考慮在小河邊建設路燈美化站方式和廣告牌的站點美化形式進行覆蓋。路燈站距離高層樓宇約在20米左右,別墅和低層樓宇均為聯排建筑,長度約在50~70米左右。小區(qū)內有一條小溪距離高層約在20~30米,和聯排別墅相鄰,在旁邊做美化路燈站點,可以同時覆蓋高層的低樓層和別墅區(qū)低層建筑。
室外利用F頻段覆蓋室內,高層在樓道利用E頻段建設DAS覆蓋,室內外結合滿足高層室內覆蓋需求。覆蓋方案如下圖所示:
高層樓宇覆蓋方案小區(qū)劃分示意

站點開通后,進行覆蓋效果測試評估,高層室內的覆蓋效果如下:
室內依靠室外雙通道覆蓋,樓道及建筑內縱深依靠樓道內DAS覆蓋,互相配合覆蓋效果好,可保證室內覆蓋效果。單獨室外對打,房間覆蓋好,縱深、樓道覆蓋差;單獨樓道內DAS樓道覆蓋好,房間覆蓋差
高層室內覆蓋效果圖

層樓頂室外雙通道打室內,覆蓋樓層控制在10層以內,房間室內測試覆蓋均大于-105dBm。如下圖測試結果對比,利用B4棟30層的天線,覆蓋B3棟,不同樓層測試結果如下圖所示,從頂樓29F到17F,約12層樓,覆蓋電平統計下降約25dB。平均每層覆蓋約減弱2dB左右。
不同樓層覆蓋效果統計數據

l 中低板樓居民區(qū)、別墅區(qū)覆蓋方案
中低板樓居民小區(qū)別墅區(qū)的建筑一般樓層在8-12層以下;樓房之間間隔大約在30到60米左右,主要建筑類型多為中低層建筑,總占地面積一般15萬平米以下。
常用解決方案是采用室外分布式+偽裝天線從室外覆蓋室內(例如路燈桿微站),并配合宏站提供社區(qū)內的覆蓋,如下圖所示:
中低層建筑居民區(qū)覆蓋方案示意

還有一些高檔中低層小區(qū)完全無法進入建設基站,可以考慮在小區(qū)四周利用市政設施建設美化燈桿站性質微站覆蓋,這種建站方式要充分利用多RRU合并特性,減低小區(qū)間的相互同頻干擾問題。
l 中低層居民小區(qū)覆蓋案例
萬科新里程(歌雅花園)小區(qū)內樓房間距約在60米左右,整體建筑約8~10層,為新式樓房,現場勘測在小區(qū)內部無論建設何種方式站點均無可能,所以初步規(guī)劃依靠小區(qū)外部街道站方式提供小區(qū)內部的覆蓋。
根據小區(qū)建筑布局及小區(qū)內無法進行任何形式的站點建設實際情況,考慮在小區(qū)周圍利用路燈桿設施覆蓋向小區(qū)內部,同時兼顧覆蓋周邊小區(qū)。綜合考慮該區(qū)域(包含萬科新里程、萬科金色里程、三林世博家園C區(qū)、新里程和合苑四個高檔社區(qū))覆蓋需求,共規(guī)劃15個RRU3172完成整體區(qū)域的覆蓋,詳細規(guī)劃及RRU覆蓋方向如下:
浦三路上利用原2/3G原有的六個路燈桿站點,分別覆蓋萬科新里程和三林世博家園,如下圖一小區(qū)示意。
高青路新增規(guī)劃建設三個路燈桿,結合盛苑路兩個路燈桿,覆蓋向萬科新里程和萬科金色里程,覆蓋方向如下圖二小區(qū)示意。
盛苑路上,租賃市政路燈設施四個,分別覆蓋萬科新里程及新里程和合苑,如下圖三小區(qū)示意。
該區(qū)域劃分三個小區(qū),將萬科新里程和周邊小區(qū)均考慮在內一并覆蓋。在高青路和盛苑路路口的點,因不遠處有家樂福樓頂的宏站,再規(guī)劃覆蓋此方向不太合適,所以2小區(qū)盛苑路僅考慮單方向覆蓋。
中低層居民樓覆蓋小區(qū)劃分

l 賓館酒店
對于高檔賓館酒店類型場景,比較常見是樓層較高,低層一般為咖啡廳、餐廳等功能場所,高層主要是客房,室內的隔墻較多。
這種場景依靠室內分布系統,對全樓進行連續(xù)覆蓋,會議室、咖啡廳、VIP區(qū)域還可以利用WLAN補充覆蓋。一般室分系統布放在酒店客房走廊,可以按照每天線覆蓋半徑1個房間距離進行規(guī)劃設計。對于業(yè)務需求量大的酒店,按照樓層垂直覆蓋劃分小區(qū),電梯和低層共小區(qū)。
酒店建筑小區(qū)劃分示意

l 商場超市
大型商場、綜合超市建筑場景的深度覆蓋,需要建設室內分布系統。
這種建筑外墻大多為玻璃結構,解決方案中主要考慮問題是容量、切換和外泄。
大型商場天線布放示意

l 大型場館交通樞紐
大型場館和交通樞紐,在城市里場景較少,一般占地面積巨大,大多數是大型鋼結構建筑,一般有多個子場館組成。室內大多是多運營商共DAS建設。
這種場景的深度覆蓋解決方案,需要室外宏基站+室內分布系統配合。主要是利用室內分布系統對建筑內部進行連續(xù)覆蓋,對于特定的區(qū)域(例如新聞中心,)數據業(yè)務需求大,可以考慮獨立小區(qū)配置,并配合建設WLAN覆蓋。
由于場景特點決定了一定區(qū)域內的人員流動性,需要考慮周邊的宏基站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