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陽
近期,圍繞小米估值縮水的討論再度涌現,種種情況表明,“小米神話”已遭遇瓶頸,曾經號稱依靠用戶口碑自發(fā)傳播省去了廣告費的小米,如今卻在線上和線下大投廣告,而放眼手機市場,無論是華為、酷派、金立、中興、VIVO、OPPO、魅族等老將,還是奇酷、樂視、一加、錘子、努比亞等新兵,整個手機市場已呈現廣告大戰(zhàn)的傾向。
如今,只靠頻繁的開發(fā)布會,撕逼掐架打口水戰(zhàn),或是所謂“參與感”的打口碑已然靠不住。走走轉轉,繞了一圈,行業(yè)整體利潤率僅僅2.3%的國產手機陣營,要想做品牌、多賣貨,終究還是要多投廣告。
手機競爭愈發(fā)激烈,饑渴營銷成過去時,廣告價值回歸
15年小米不僅沒有完成年初制定的8000萬臺的銷量目標,而且在聲勢上已經被華為追上了,無論是用戶還是媒體,都不再迷戀小米,反而開始不斷的稱頌華為等其它品牌,此外魅族崛起,樂視、奇酷、一加展露頭角,互聯網手機的市場競爭已然進入白熱化。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手機同質化、低價化是如今手機行業(yè)最為尷尬的問題,這也是引發(fā)近期手機廠商廣告大戰(zhàn)的導火索。
當饑渴營銷不再有效,而且產品同質化愈發(fā)嚴重的情況下,品牌的價值凸顯,要想增加品牌曝光,讓消費者更多的了解產品,投放廣告便成為不二之選。繞了一圈,所謂的口碑和饑渴營銷并不具備持久性,最終還要用回到基本的市場手段,廣告價值回歸,手機品牌投放廣告早就不是新鮮事了。
網絡、電視、報紙、機場、高鐵、公交,處處都是手機廣告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所產生的經營壓力下,小米都開始投放廣告了,其他廠商就更沒有理由不投放廣告了。 蘋果 、三星、OPPO、VIVO、金立、中興、華為本就一直都是廣告大客戶,而魅族也打算巨資在春晚投放廣告。
網絡、電視、報紙、機場、高鐵、公交、樓宇等,處處都是手機廣告,雖然都說國產手機廠商不賺錢,但OPPO、VIVO、金立、中興等廠商投放廣告的力度一點都不比蘋果、三星差,甚至有過之而不無極。
本來與蘋果、三星相比在產品和口碑上就存在一定弱勢,若不在通過廣告攻勢增強品牌曝光度,那如何吸引消費者購買?近期,三星推出GalaxyA系列兩款新手機主打中端市場,這是擺明了要與國產廠商搶市場,在這種高壓競爭之下,資金充裕的各廠商的廣告投放力度會越來越大。
實際上,廣告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OPPO的成長完全伴隨著巨額的廣告投入,所以投廣告并不是浪費錢,廣告是品牌輸出的基本方式,對產品銷量還是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而廣告的形式也在不斷更新變化。
當各廠商的產品在設計與配置功能方面難分難解,同質化現象是不可回避的競爭難題,自小米之后有太多新品手機上市的時候都在主打性價比,但如今性價比策略也陷入瓶頸,甚至因性價比策略衍生出激烈的市場價格戰(zhàn)以致各廠商都沒有任何利潤可言。
今年下半年正式進入手機行業(yè)的藍魔,至今已發(fā)布四款手機,也于近期開始大規(guī)模的投放線下廣告。藍魔手機廣告挑選的投放區(qū)域,大都是經濟發(fā)達、消費能力較強、中心樞紐類城市,能夠有效地從點到面的向周邊城市輻射擴散,以此來配合藍魔在線下數千家經銷商與線上平臺的銷售。
“廣告”和“性價比”其實一直是市場競爭中不同的市場手段,當價格和品質趨于瓶頸時,性價比也就變成了嚴重的同質化,這個時候廣告營銷的作用就尤為突出了。如今的手機市場,單純依靠性價比與口碑很難對產品銷售形成充分支撐,要想做品牌,產品、渠道與營銷缺一不可,曾幾何時,互聯網手機的性價比策略被認為極具“創(chuàng)新突破”,但隨著時間的增長,創(chuàng)新就變成了常規(guī)的市場手段,這個時候行業(yè)又回到更加成熟和經典的市場規(guī)則。